爭奪北非


北非爭奪戰

德軍勝利的最高點

        北非幾千年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,擁有北非,便擁有地中海、巴爾幹、中東及遠東地區,儘管意大利在北非和地中海擁有數量上的優勢,但在北非仍連吃敗仗,直到德國插手,一個德國人的出現,徹底改變了戰果。

        1941年2月,隆美爾(Erwin Rommel)踏上北非,展開他軍旅生涯的一個高峰,也是他的榮譽的頂峰。他帶領德國的非洲軍團撗掃北非,英軍連番受挫,被迫退至亞歷山大港西面的阿拉曼。俄境德軍在克里米亞戰勝後,一路進攻高加索,一路圍攻史太林格勒,企圖在印度與日軍會師。

德軍裝甲部隊在前進

1942年6月22日,希特拉任命隆美爾為陸軍元帥,可說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

盟軍軍事的好轉

        1942年8月,蒙哥瑪利(Montgomery)繼連吃敗仗的奧金萊克(Sir Claude John Eyre Auchinleck)後接管第8集團軍,在北非屢挫隆美爾的非洲軍團,是盟軍在北非的轉捩點,蒙哥瑪利指揮第8集團軍抵抗非洲軍團的進攻,粉碎德軍的攻勢,並在阿拉曼戰役中大破德軍,德軍被迫後退。這次戰役中,第8集團軍傷亡13,500人,損失大炮100門,約500架坦克損壞,軸心國部隊傷亡 2萬人,3萬人被俘,其中1萬是德國人,450輛坦克損壞,75輛意軍坦克因缺乏燃料而被遺棄,至少一千門大炮被毀或棄置。

        1942年11月8日,在艾森豪威爾(Dwight David Eisenhower)的領導下,登陸北非(代號「火炬」行動)的英美軍隊,分乘665艘軍艦和運輸船(包括3艘戰列艦、7艘航空母艦、17艘巡洋艦),開始向登陸地前進,在北非三處(卡薩布蘭卡、奧蘭、阿爾及爾)成功登陸,並招降法國殖民地的駐軍。

        翌年5月,盟軍光復突尼西亞,盟軍可由此反攻歐陸,為勝利之開端。同年12月,蘇聯得到美國以大量武器和物資援助,在各線反攻,至翌年1月,蘇軍擊敗德軍,史太林格勒解圍,為東線戰後的轉捩點。1943年3月9日,由於隆美爾不斷要求撤退,希特拉已不能忍受,隆美爾感到希特拉己了不像以前那樣信任他了,他的建議無人理睬,命令己無人執行,感到自己在非洲己無任何意義了,加上他百病纏身,需要時間休養,因此告別了與他出生入死的非洲軍團,離開了帶給他榮譽和羞辱的非洲,5月13日,負責指揮的意軍總司令梅塞陸軍元帥向第8集團軍投降,盟軍俘獲25萬德軍,北非戰役結束。1944年7月20日12時42分左右,希特拉被暗殺,險被炸死,後來展開報復行動,隆美爾於7月22日「因參與暗殺希特拉的事件」而被迫自殺。

 

隆美爾在北非遇上他的宿敵—蒙哥馬利

1942年11月4日,德國馮 · 托馬將軍被俘,向蒙哥馬利透露了隆美爾的計劃

德國步兵在戰況稍緩時略作休息

 

1942年11月8日,盟軍在北非登陸

1943年5月,盟軍攻克突尼斯,結束北非戰後,德軍殘部向英軍第八集團軍投降

希特拉在遇刺後四天與墨索里尼返回狼穴視察

軸心國失敗的原因

  1. 軸心國由於初期的勝利,佔領區域過大,造成補給困難和軍隊不足等問題。
  2. 軸心國缺乏天然資源(礦產、石油和糧食等),利於速戰速決,無法持久作戰。
  3. 美國資源豐富,國力充沛,自加入同盟國陣營後,以大量武器和物資援助中、英、蘇三國,使她們反敗為勝。